买三板 | 2016-11-22
三板做市指数成交额小幅放大
三板做市指数昨日延续窄幅波动,早盘小幅高开后,仅短暂冲高便震荡回落,最低下探至1088.59点,尾盘跌幅略有收窄,报1091.19点,下跌0.01%。不过昨日三板做市指数的成交额为4.98亿元,较此前小幅放量。
据资讯统计,昨日正常交易的新三板股票达到973只,其中7只股票成交额超过2000万元,共有20只股票成交额突破千万元。安达科技的成交额最大,达到1.13亿元,紧随其后的汇量科技的成交额为6926.50万元,排在第三位的宁波公运的成交额为6531.46万元。而中投保、致生联发、恒信玺利和联讯证券的成交额也都超过了2000万元。
地方国资背景企业加速挂牌新三板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13日,已经有159家地方国资背景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其中近半都是今年下半年完成挂牌的。
近期国资背景的企业挂牌数量确实呈增长趋势。新三板逐渐成为助推地方政府实现国资改革的重要平台之一,也成为提升国有资产证券化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需要提及的是,查阅数据获悉,国资背景挂牌新三板企业中,仅以地域分布来看,江苏、广东最多,均达到18家。云南紧随其后,有12家。
新三板做市优势亟待进一步发挥
虽然根据券商调查,新三板挂牌公司对做市的诉求主要在于提升流动性、提升估值和便利融资,尤其前两点,从运行结果的评价来看,关于流动性,65%的公司认为做市后比协议阶段有一定提升,不过有23%的公司认为“基本没用”甚至“反而不如做市之前”;关于估值,35%的公司认为当前做市股价基本反映公司价值,61%的公司认为自己被严重低估。挂牌公司对做市商的不满主要在于“与企业利益不一致”“活跃交易方面不作为”和“做市价格未体现公司价值”。
不能否认的是,做市的价格发现功能明显优于协议。流动性与估值是相辅相生的,做市商提供流动性的前提是估值,或者说估值是更核心的功能,流动性是更直观的体现。做市交易使股票有了连续报价;其次由于有了小额多频的成交,大多数公司开始形成价格曲线,部分交投活跃的公司已经形成连续的价格曲线;尽管在当前的股权分散度情况下,流动性不足依然影响价格发现机制的运行,但做市价格的市场公允性已远远高于协议价格,而且很少出现协议价格的跳跃性,干扰正常的价格体系,市场开始构建估值体系。
调查中发现,市场参与者对做市流动性的一些不满,核心原因是新三板做市交易尚未发挥做市制度在提供大额交易流动性方面的优势。在做市商制度下,相对而言,大额交易的交易成本会比较低。
一位长期从事新三板研究的业内人士表示,从英美做市商市场的实践表现看,做市商市场在大额交易的处理上确实表现更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做市商市场可以运用多种灵活手段处理大额交易,使得做市商市场的大额交易成本经常低于竞价市场。有数据显示NASDAQ市场大宗交易的成本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低于NYSE市场。如果市场确实存在对流动性的双向需求但未得满足,可能一方面做市商在组织交易上经验欠缺;另一方面配套制度不完善。做市制度在流动性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大额交易,正是机构市场所需。新三板做市交易呈现小额多频的成交特征说明,目前我国新三板仍处在初级阶段,新三板的发展需要时间,更需要不断改革。
新三板转板创业板谨慎为好
深交所之所以热衷新三板转板机制,在于要做强做大创业板,其背后并不是简单的支持实体经济,实际上包含有某种私心,那就是对上市资源的争夺,目前上交所战略新兴板已经被按下暂停键,很多中小盘股票按照均衡原则被上交所争夺,深市上市资源被上交所均分,这对做强深市有不利的一面,因此需要另开捷径,争夺上市资源,而新三板上市资源众多,即使创新板公司发展也很快,1000家存量公司恐怕用时不多,一旦转板成功,上市资源可以源源不断而来,迅速可以做大做强创业板,这对深交所而言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从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来看笔者认为转板机制不宜操之过急。
新三板向主板转板上市,对新三板公司和深交所而言,是非常期待的,但是对股交公司而言,未必就是福音,逼近转板公司都是新三板的精英公司,对于新三板发展未必就是有利,何况转板机制在法律顶层设计和具体操作层面都不是那么完善,需要进一步的修改有关法律,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监管细节,因此对新三板转板机制要慎重,不适宜于贸然推出。反过来的话,主板公司向新三板转板的话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对于严重信披违规和屡教不改者、连续亏损的都可以转到新三板挂牌。
微信搜索的【买三板】
或扫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关注
微信:maisan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