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三板 | 2017-02-10
新三板200人定增趋严
从新年伊始监管层就给多家券商开出罚单可见,新三板市场各层面都步入了强效监管时代。其中,定增环节的监管动向尤其受各方关注。从证监会出具的新三板再融资反馈意见来看,监管层已经对新三板定增加强了监管,定增募资用途的细化分析、前次募资的实际使用情况、财务指标异常等方面“盘问”最多。
新三板定增从审核层面看,只有股东人数超过200人以及定向发行导致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新三板定增,才需要证监会审核。因此,该类定增方案所接收到的反馈意见更能反映出监管层对新三板企业定增的审查侧重点。
新三板公司在募集资金使用上一直存在混乱的现象,不务正业或违规使用者不乏其人。对于该问题,全国股转公司曾于去年8月初发布过专门针对募资存储、使用和监管等方面的相关政策规定。简单而言,股票发行方需要按照其募资用途,如补充流动资金、偿还银行贷款、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详细披露,而反馈意见中对募资方面的重点关注也是上述规定严查的延续。
财务问题也是监管层的核查重点。从反馈意见来看,证监会关于财务指标方面的审查主要是针对公司在营业收入、净利润、现金流等财务指标上是否前后矛盾或者有其他异常情况。
新三板排查失信主体地雷
继治理整顿新三板公司“占资”乱象之后,全国股转系统近期又对挂牌公司失信主体亮出“红牌警示”:挂牌公司相关主体存在失信被执行人的,其挂牌、融资、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都将受限制或被否决;挂牌公司董监高属于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应及时组织改选或另聘;挂牌公司或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控股子公司被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应及时披露相关情况及后续处理计划。
据统计,截至2月9日,已有8家挂牌公司发布“相关主体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公告,其中还有两家是创新层公司。据了解,涉及失信行为的挂牌公司数量应不止于此。
申万宏源新三板业务负责人则指出,2017年股转系统依然会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减少挂牌企业出现“黑天鹅”的风险。
券商自查又来了审核未通过或终止的项目也要查
从主办券商处获得一份近期证监会机构业务部下发的文件,即,证监会机构部在《关于组织“自查自纠,规范整顿”专项活动的通知》。专项活动要求,坚持依法,从严、全面监管的要求,通过证券公司自查和监管部门现场检查等方式,对证券公司投行业务内控体系全面摸底,对上述业务进行全面排查和规范整改,推动证券公司完善制度建设,改进内部控制,提高执业水平,化解潜在风险,实现防风险守底线,促进规范发展的目标。
其中除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公司债业务等业务之外,此次专项活动中也有有数项内容与新三板主办券商相关。
文件显示,证监会要求,主办券商应自行选取2015年至2016年完成的部分项目进行自查,包括证监会核准批文的挂牌公开转让项目,取得股转系统挂牌同意函,未通过审查和终止审查的推荐挂牌项目,取得证监会核准批文或股转系统发行股份登记函及未通过审查,终止审查的股票发行,并购重组项目。
证监会规定自查项目数量占上述两年内完成的项目总数的比例不得低于10%。
在经历过去年“回头看”核查专项活动之后,一位北京地区大型上市券商新三板承做人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次核查的强度可能比上次回头看还要大,最近一段时间又有的忙活了。”
22个工作日新三板发布1500余份高管变动公告
新三板公司董监高快速流动却已经成为常态。据统计,仅2017年来截至2月6日,挂牌公司就已经发布了超过1500份董监高变动、高管辞职、离职公告。
其实,从去年开始挂牌公司高管层就已经呈现频繁变动常态,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新三板挂牌公司发布约15000份董监高等公司重要岗位人员变动公告,平均每个月超过100份。
当然具体看,其中也有大小月之分,例如2016年11月,超过300家新三板挂牌公司高管辞职,包括董事、监事、董秘等,而离职原因也无外乎个人原因、工作调整、工作变动等。
有市场人士曾对媒体表示,新三板挂牌公司大多数处于发展期,人员变动频发本就是企业特征之一,而在股转激励并不十分普遍的新三板公司中,众多高管并没有持股,即便有些股权,也不一定能够留住董监高、核心技术人员等高端人才,“有更好的去处,大多会选择离开”。
微信搜索的【买三板】
或扫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关注
微信:maisan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