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快速、最专业的新三板资讯 | 买三板
咨询热线:010-57496903 登录 注册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新三板分层之后 投资者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

导语
5月27日全国股转系统正式出台了新三板分层制度,分层制度会起到哪些作用,分层之后的市场是什么样子的,投资者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进行投资,投资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买三板 | 2016-06-15

新三板分层之后 投资者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

正确看待分层效果

由于当前新三板市场的挂牌企业众多、投研服务较为匮乏及企业信息披露不规范等现象的存在,投资者的信息获取成本较高,导致企业的融资效率低、市场流动性不足、股价难以真实反映企业价值。因此我们认为,分层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将其分为好公司、坏公司,而在于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差异化需求,合理分配监管资源,同时有效降低投资者的信息收集成本,但分层并未对市场流动性的改善带来明显的变化,后续的制度红利如规范企业并购重组行为、制定募集资金使用的负面清单制度、优化发行定价制度等才是解决流动性问题的关键。

要完整解决流动性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逐步妥善解决:(1)500万投资门槛,拦住了投资者的脚步;(2)做市商数量少,资金量不足;(3)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大体量资金尚未介入;(4)交易机制太僵硬。没有竞价交易,垄断做市。(5)缺少大宗交易机制。(6)股权过于集中。

对于分层后,创新层将会否承载试验田机制,比如先试先行的注册制、转板机制等等,都是市场上对创新层日后发展的期待。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称,创新层出现后,围绕创新层将出现不同于原有新三板的进入退出规则。特别是退出方面:对上是主动转板,对下是被动降层。未来创新层或将成为中国注册制的试验田,打破A股现有难上难下的局面,建立有如美国纳斯达克那样流动性好、竞争力强的市场新机制。

投资策略:好公司+好价格

当前的新三板投资策略为“好公司+好价格”,好公司的判定标准为企业所处的行业空间较为广阔,企业的行业地位较高,所铸造的护城河够深;而好价格则意味着这样的企业尚未被市场充分挖掘,估值处于低位。

机会一:选择创新层企业

对投资者而言,分层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筛选成本又能提高投资效率。创新层企业有更多的优势:

创新层的标准一集中的是绩优股,标准二是成长股,标准三是价值股,分层也可以把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分开聚焦投资人视野,让流动性集中。

从市盈率来看,新三板创新层的企业平均市盈率为47,而创业板的则是104,估值优势明显。从净资产收益率(加权)来看,创新层企业的加权净资产收益率为22.1%,而创业板的则是9.1%。新三板创新层企业的ROE水平是创业板企业的2倍多。

从总资产周转率来看,创新层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为1.1,而创业板企业的数据仅0.5。这意味着,新三板创新层企业的总资产周转快于创业板。

机会二:未来一段时间内能够进入创新层的企业

一些优质企业由于客观因素如挂牌时间不长等导致今年无法进入创新层,估值处于低位。有专家指出,创新层和基础层估值一上一下,整体估值价差或接近50%。未来存在大量的套利空间。机构反而或扩大对基础层企业的投入,来博弈潜在“升层”的估值套利。

调整心态:在大机会时代 我们要有战略耐性!

创业板的案例研究告诉我们,想要获得超额收益,克服投资中的“近视眼”是关键。未来随着政策红利如竞价交易、引入公募、转板制度等的不断释放,市场的流动性将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监管层目前仍然希望新三板走出一条自己的、不同于沪深两市的发展之路。所以,虽然内心希望新三板尽快茁壮成长,监管层却并不急于仓促推出政策利好,以免拔苗助长,重蹈当年沪深两市一些因为仓促出台政策的一些遗憾。在这种背景下,建议新三板投资者,精选标的,在低潮期耐住寂寞,与市场共成长同发展,在新三板风起之时静静享受超额回报。

分层只是针对不同企业的发展阶段、风险类别进行区分,利于分类监管与服务。分层之后,一系列政策红利落地之日,才是新三板展翅高飞之时。

买三板认为,在分层之后,无论是选择创新层机会投资还是潜在创新层机会投资,首先,都有必要认真分析市场现在所处阶段,这个市场未来会有那些变化。任何结论都要有依据支撑,切忌盲目跟风或者使用一些不够扎实资料来进行判断。比如投资人说新三板市场短期机会不好把握,长线有价值的机会更多;我们相信这个分析是有他的判断依据的。你是否也是这么判断的?如果是这样,那么激进的投资者可以选择短期机会搏一把;稳健的投资者可以选择长期的机会来做配置,这样更符合你的投资逻辑。当然也可以“长期+短期”来平衡市场风险。

在这里,买三板要提醒大家,投资是很严肃的事情,任何的投资都有可能存在风险,投资者一定要有预案,如果出现了意外情况,或者在实际的操作中偏离了原来的投资计划等等,出现这些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


关键词: 新三板 分层 策略

推荐阅读

评论专区